经过了七八年年发展的互联网医疗,各企业融资几十亿美元,其中不少公司估值已经破百亿美元,但赚钱能力仍然没跟上。过去三年多以来,几乎每家企业都在不停的亏损,亏损最多的智云健康更是亏损达到45亿元。
这样漫长而煎熬的等待,终于让投资方失去了耐性,而上市虽然有可能破发有可能跌得直落谷底,但好歹算是做了事情。更何况,到了现在,这些企业的管理层,又能有多少的耐心呢?
如果说原来他们还可以靠着“远程医疗前途广大”这个概念自我安慰,那么去年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这三家巨头的表现,就已经足够打破大部分投资人的幻想了。其实所谓互联网医疗,本来就是疫情催生出来的一个产物。
据统计,2020年,包括丁香园、春雨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微医、微脉、1药网、叮当快药等互联网医疗企业,整体融资额超过400亿。所以2020年的12月,京东健康在香港上市后连续暴涨,不到一个月翻了2倍多,突破6000亿港元,直接比肩A股医药龙头。
可以说,它八成的用户都是疫情之后涌进来的。但事实就是,远程医疗本来就是个不成熟的东西,不光是技术不成熟,政策也不成熟,市场环境也不成熟,消费者的共识更不成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催生出来的远程医疗,怎么可能有好下场?
阿里健康发布2021财年年报(截至2021年3月31日),2021财年收入155亿元,较市场预期低7%,全年净利润3.4亿元,较市场预期低24%;经调整后净利润6.3亿元,低于市场预期13%。财报发布后,阿里健康股价连跌三天,跌幅超10%,而瑞信、浦银国际等多家券商相继下调了阿里健康的评级与目标价。
同期,京东健康2020年总收入为193.8亿元,同比增长78.8%,超越阿里健康,成为龙头。但京东健康年度亏损却高达172亿元。平安好医生更是连亏多年,从2015年到去年,平安好医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分别为-3.24亿元、-7.58亿元、-10.01亿元、-9.11亿元、-7.34亿元和-9.49亿。还有谁比这更难看?獐子岛吗?
到了现在,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这三巨头距离股价最高点平均跌幅已超60%,给大家看三张股价的截图。
京东健康
阿里健康
平安健康
所以医院和医生们对于远程医疗做出冷漠的反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方式不成熟。和面对面问诊相比,患者并不适应远程问诊的方式,大部分的远程问诊都会有所遗漏。所以,《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不能首诊,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去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问诊呢?还省着折腾了一趟。
最关键的是,这个不能首诊对于患者的信心是毁灭性的,因为这就相当于官方承认了互联网问诊技术并不成熟。第四,监管也不成熟。目前的互联网医疗,主要就是卖药的。阿里健康2021财年显示医药电商业务收入占比总营收97.8%,服务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仅为2.2%;京东健康2020年医药电商业务收入占比达到86.5%;平安好医生健康商城业务占比也达到54.1%。但实际上,线下的药店尚且会先卖药后开处方,何况是监管更难的线上药店了呢?所以关于卖药业务的监管一次比一次严格,甚至有医药分开的建议。
那么,不能卖药、不能首诊的线上医疗,又有什么概念可以炒?恐怕更多是资本过后的一地鸡毛罢了。以海南省卫健委公布的互联网医院运营数据为例,海南省58家公立医院建设的互联网医院,真正开展互联网诊疗业务的仅有11家,其中还有3家诊疗人次不超过20人,几乎超过90%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的状态。
当然了,也不是说医疗和互联网联合起来就不好,我感觉像上海助医,这类预约挂号平台,还有点价值,他把上海公立医院排名靠的号源集中到一个平台,方便患者在一个平台上预约挂号,省到到处关注各家医院公众号了,
还有就是前丁香医生这种做内容就很好。
给大家做科普,纠正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并且给一些养生建议,这种结合就非常健康。事实上我本人也一直是忠实读者。但要相搞其他的事情,不得不说,确实是有些冒进了。也许未来这会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在21世纪才过去二十年的现在,更多的不过是一个纸上谈兵罢了。
微信扫码或拨打热线
4009602675转1
微信扫码或拨打热线
4009602675转3
手机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