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误诊频现,互联网诊疗漏洞该如何封堵丨新京报快评
2024-11-10

“到底哪个医生说的对?”近日,互联网诊疗误诊频现情况引发舆论关注。

据《法治日报》报道,湖南常德某居民因口腔溃疡,寻求在线问诊,但几位线上医生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诊断结果,之后去线下医院就诊,才确诊为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类似案例出现不少,成为质疑互联网诊疗的主要依据。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98亿。但随着互联网诊疗快速发展,误诊、先药后方、AI开处方、诊疗事故等乱象也纷至沓来,成为埋在行业里的一颗颗“暗雷”,也困扰着就医民众。

其实,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自述的病情,出现差异性理解、下不同的诊断,是常见现象,不仅线上如此,线下亦然。关键在于,诊疗决不能仅以“主诉”为依据,而是要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作综合判断。

在报道案例中,线下医生若通过涂片检查等方式,在患者口腔内找到念珠菌,就有理由诊断“念珠菌感染”;但线上诊疗就无法做涂片检查,患者仅为医生提供了一张自拍的口腔照片。

因此,对于这次失败的线上诊疗,与其说医生出现了误诊,不如说医生越过了互联网诊疗“不得初诊”的红线,更暴露出线上诊疗没法开展检查和结果互认困难等短板。而由此造成的诊疗“失准”,甚至误诊等情况,无疑会严重打击患者对互联网问诊的信心,从而影响到互联网医疗发展。

从更长远角度看,相关诊疗技术逐步升级,会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沟通渠道,有效打破线上“隔膜”;但目前来讲,为确保互联网问诊更方便、准确,还需守牢“只复诊不初诊”的互联网诊疗规则。

为此,《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确要求互联网诊疗以实体医疗机构为依托。这是封堵身份与资质漏洞的有力举措,也是有效衔接线下初诊、线上复诊,确保互联网诊疗准确性的重要抓手。

▲2022年6月7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推出互联网取药专窗,市民和骑手可以快速排队取药。图/IC photo

减少互联网诊疗误诊,还需要解决已经成为互联网医院发展“堵点”之一的“数据孤岛”问题。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诊疗主要采取对等式服务模式,网络一头连着医生,另一头连着患者,没有第三方参与,现场检查无法展开。在此情况下,双方的互信本难以建立,如果不能横向实现信息共享、打通诊疗结果互认的“梗阻”,对医生而言,更难以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

这种诊疗结果互认,既包括线上、线下不同诊疗机构的互认,也包括不同互联网医院之间的互认。毫不夸张地说,线下初诊检查结果互认,是互联网诊疗的“生命线”。数据不互通,容易带来重复和额外检查,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患者看病成本,更重要的是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考量,造成误诊。

所以,应根据互联网诊疗的特点,比如电子化结果传输格式不统一、线上检查结果容易造假且真假难辨等问题,为互联网诊疗单独制定结果互认规则。在此基础上,实现诊疗结果互认,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针对同一患者的同一病症“各说各的”的尴尬。

在此过程中,作为基础保障的实体医疗机构,不仅要为线上诊疗提供依托,更要强化内部监管。患者在购买线上诊疗服务时,也要有脱虚向实意识,监督线上医生是否连着实体,线上诊疗是否以线下服务为支撑。如此,才能让线上线下成为一体,堵住线上诊疗过于虚化导致的漏洞。

当前,针对互联网医院的政策和规范已陆续推出,但线上诊疗乱象仍然频出,除了相关政策规范还有待细化之外,监督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不足等,亦是重要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催热了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也是未来发展趋势。唯有从民众切身感受中找到服务痛点,健全制度、强化监管,切实避免误诊等关键问题,方能不负众望,将互联网诊疗打造成民众普遍信赖的新型诊疗模式,也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

撰稿 / 罗志华(医生)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


免费试用
微信咨询

手机扫码加我微信

咨询赠送神秘大礼

牌照办理

微信扫码进入互联网医院牌照

快速办理通道

关注我们

手机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动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