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
最新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建成互联网医院已经超过1100家,其中参与方来自公立医院的占比近七成。然而,在繁荣和热情的背后,互联网医院的运营仍在艰难探索阶段,普遍存在入不敷出、建而不用、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海南省卫健委披露的数据显示,58家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中,真正有效运营的不到10%,其余90%以上陷入“建而不用”的僵尸状态。
#01
疫情是互联网医院的催化剂
医疗行业有一个“医疗不可能三角”模型: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增加获取服务的途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增长率,三者之间不能在同一个维度内达成均衡。
除非,从外部引入新的增量。互联网医院,正是公立医疗体系新的增量。
受疫情影响,很多没法去医院现场问诊的病人,退而求其次转战互联网医院。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医院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供需链的对接和效率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核心医疗资源紧张和疫情之下医疗服务难以开展的压力。
2018年之前,受制于互联网医疗执业准入难、用户教育成本相对较高、政策环境尚不成熟等原因,互联网医院的发展落地受到很大制约。自2018年互联网医院政策出台以来,公立互联网医院开始逐渐增多。
特别是去年以来,在政策导向激励和疫情防控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公立医院扎堆上马互联网医院,大量头部医院也纷纷入局。截至去年年底,全国100强医院中,已有超过70家开通互联网医院或互联网诊疗服务。
从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公立医院的互联网业务几乎都量小且赔钱。一个客观事实是,目前中国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范围多以医学咨询、预约挂号等非核心医疗服务为主,看起来有些鸡肋,大多数患者还是坚持线下看病。即使是疫情期间,需求最旺盛的时候,头部医院的线上问诊量也不大。有报告显示,全国实体医院建设的互联网医院,2020年全年平均每天接诊约55例。
现实的尴尬,挡不住公立医院布局互联网医院的步伐。究其原因,一方面,疫情防控是政治任务,有些地方明确把建设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作为新三甲医院评审的硬性指标之一,公立医院硬着头皮也要上;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时空限制,优化患者就诊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也是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公立医院不可能眼睁睁地错失风口。
#02
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要难
公立医院手握相对优质的医疗资源,也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办法,以其为主体办互联网医院,可能是一条“捷径”。
但问题在于,公立医院办互联网医院,可能会是一个好的医疗服务模式,但未必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不解决一些根本的利益分配问题,此种模式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毕竟,“建而不用”、入不敷出的现实摆在那,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烂尾”。
在实际操作中,互联网医疗的价格普遍低于线下。如果是问诊量大,成本被摊薄,还可以理解。可是,当问诊量小叠加定价太低,问题就随之而来了。
一边是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资金投入,以及医护人员劳动量增加的补偿需求;一边是由于公益性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公立医院办互联网医院不能以商业上的成功为终极追求。在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医生可以按照市场价格给自己定价,而在公立互联网医院,只能按照医保政策进行公益性定价。这样一来,就算院长有动力,也很难调动医生的积极性。
公立医院往往线下工作就十分繁忙,医疗资源供不应求,让医院投入不菲成本建设互联网医院,让医生走上互联网平台问诊,本身就不是医院和医生的迫切需求,起码现阶段还不是。线上收费不合理且尚未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成本补偿机制和激励评价机制,只靠行政命令和职业情怀,很难推动公立互联网医院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目前公立医院自建互联网医院的居多。但一个窘迫且普遍的现实是,公立医院缺乏专业的运营人才。有专家指出,互联网医院的运营者,要求既要懂医生想什么,也要知道患者的需求,同时还要通晓政策和互联网相关技术。这样的人才很难招得到,只能靠医院自己培养。但是由于没有“钱途”,要培养起来也很难。
#03
公立互联网医院的未来在哪?
一直以来,互联网医院发展存在模式之争。
互联网医院主要有三大模式:H型(医院独立建设互联网医院),I型(企业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以及H+I型(医院与企业联合开办互联网医院,法人是医院)。目前,H型是主流,但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同质化严重,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
从理论上讲,整个行业用一套系统、建一个平台就够了,顶多为了公平竞争和效率,有两三个平台也就行了。每个医院都自建一个封闭平台,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耗散流量,更会影响患者的使用体验。更深层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每个医院都自建平台,那么就极易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不利于分级诊疗的推行。
同时,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互联网医院还存在三大局限:一是线下业务的复制,简单的线下模式搬到线上;二是集中在轻业务模式,大部分以轻问诊为主;三是没有形成业务闭环,线上线下没有全部打通。在此种情况下,促进用户互联网就医习惯的养成可谓遥遥无期。
公立医院办互联网医院的过程中,一方面在心态和思维上要有一个大转变,抛弃甲方心态,确立用户思维,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在流量管理、数据运营、服务优化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嫁接、流量分配、用户推广;另一方面,要加快探索创新的步伐,从特需的角度,以渐进的方式,针对疑难杂症首诊,开通远程医疗服务,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促使更多样的医疗服务“上线”,更好满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扫码或拨打热线
4009602675转1
微信扫码或拨打热线
4009602675转3
手机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