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速度、取得的成效令人惊喜。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发掘。
互联网医疗成效显著
互联网医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线上提供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越来越多。据笔者了解,截至2023 年底,全国已累计设立3000多家互联网医院,约占全国医院总数的9%。39.0%的三级医院设置了互联网医院,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提供了线上诊疗服务。
各医院对面向患者移动应用功能的开发越来越重视,为患者提供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便利,起到了优化流程、减少排队等候、改善就医体验的良好效果。
互联网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部分患者的疾病负担,如慢病患者长期重复开药的需求,通过线上就能解决。这一点对于在职的患者来说是重大利好,因为他们不用专门请假跑一趟医院,不仅省去了往来医院的奔波,还不耽误工作。比如,一位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朋友,需要长期吃药。2023年,他有近20次开药的经历,其中17次是通过线上诊疗完成的。如果没有互联网诊疗,他将不得不请17次假、跑17趟医院,到现场排队就诊开药。而用上互联网医疗后,他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互联网医疗对一些外地就医的复诊患者带来的利好更大。转到线上之后,复诊患者节约了来现场就医的交通、住宿等方面的开支,实打实地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单次互联网诊疗可以解决的诊疗流程相当于来院线下诊疗3次,一次线上就诊可减少患者经济支出3895元,互联网医疗上线三年来累计为患者节省就医成本约10.8亿元。
多方利好驱动互联网医疗
与以医务人员作为用户的临床信息系统、以管理者作为用户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等相比,以患者作为用户的患者服务信息系统的进展更快,这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一是临床信息系统更为复杂,需要更长的建设周期,而长期以来临床信息系统的积累,为服务患者的信息系统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是政策推动力度更大。2018年以来,仅国家层面,从国务院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医保局等部委下发与互联网医疗相关的政策文件至少9个,发文的频次与发文单位的层级都明显高于以往。如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将智慧服务与电子病历、智慧管理一起作为智慧医院“三位一体”的建设内容,支持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器与加速器。当前,我国的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39.8%,是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数字经济的强劲发展在社会、经济、产业等方面为互联网医疗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互联网医疗是新生事物,之前的基础薄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年的新冠疫情更是倒逼互联网医疗加速发展和应用。
五是互联网的优势就是面向大众。互联网先期在购物、外卖、租车等生活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培养了大众消费的互联网思维与习惯,培植出肥沃的互联网应用土壤。一些医院的管理者、信息系统的建设者就是带着这种思维与习惯,从患者角度出发,与医疗的具体应用场景相结合,使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创新突破,不断有新的进展。
六是互联网医疗的可感可知可获得感强的特点,使作为建设者的医院和作为使用者的患者都能直接感受互联网医疗带来的种种益处,这些直接感受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推进互联网医疗的新动力。
七是相信的力量,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一些行业、产业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实体零售行业、出租车行业、餐饮业等,人们也由此期望类似的变革也发生在医疗卫生行业,对互联网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寄予深深期望。因此,当有人提出互联网将“颠覆医疗”的观点时,曾得到了不少人积极响应。而如今,虽然人们已冷静下来,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颠覆医疗”这一说法,但仍有不少人坚信互联网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医疗服务变得越来越好。
互联网医疗还有很多潜力可挖
首先,医疗卫生系统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互联网诊疗服务。毕竟,目前可以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仍仅占少部分。而且,在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院中,少部分的医院提供了其中大部分的线上诊疗服务。不少医院开发上线了互联网诊疗的信息系统,也取得了相应的资质,但在线上提供诊疗服务的医生及服务量并不多。此外,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范围大多是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病人,但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很少。
其次,医生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中的作用还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调研发现,各地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定价普遍偏低,特别是对于高级职称的医生来说更低,这不利于调动医生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积极性。在医院对医生要求不高不严的情况下,一些医生宁愿选择在服务收入更高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上接诊。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地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上海市2022 年10 月出台政策,提出设置“互联网远程特约高级专家诊察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对之前互联网诊察费只能按普通医师收费标准进行收费的规定来说,在地方层面率先进行了突破,对解决由于互联网诊疗服务项目定价制约互联网诊疗服务发展的难点问题具有示范意义。
第三,医院的患者端移动应用程序智能化程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开展了北京地区的57家三级医院在2022年移动应用状况的测评,测评基于基础服务、全程服务,以及诊前、诊中、诊后服务共计52个功能点展开,结果有近一半的医院的分数并不理想。其中的主要问题是患者端应用程序功能还不够丰富、易用性有待加强等。
如一位心脏科的患者需要经常找医院的同一个大夫复诊,但在手机上预约挂号时,患者不得不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点击系统里各专科长长的列表,不断地翻页,才能找到想看的医生。而当患者想看与心脏科相关的科普知识时,又不得不回退到健康宣教的相关栏目中再去查找,比较费劲。
有的医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如北京友谊医院开发上线了电子陪诊功能,从患者应用场景出发,使患者在各个诊疗环节都能得到清晰的提示。此举一经推出方便了患者就诊,得到患者好评,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展望未来,医学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医院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将稳步提升,也为医院开发出“懂患者”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可能。今后患者端的应用程序将从过去的“患者找功能”,晋级为“功能找患者”,患者操作将更加简单,就诊体验也将更加改善。
第四,部门协同,数据共享,探索信用就医,构筑新型就医模式。经过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大量政府建设的信息系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其中很多数据与个人相关,如个人身份、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健康、收入、信用等等。在政府各部门之间充分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共享数据,实现多源数据的汇聚,可以支持医疗领域特定场景的应用。
如这几年一些地方通过共享医保、信用、医疗等领域的数据,试点“信用就医”这一新的就医模式。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就在北京率先试点了“信用就医”。在这种模式下,患者不用边交费边看病,而是看完病之后一次性交费。虽然这种模式尚在试点摸索中,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但“用过的人都说好”。而且这种模式特别适合急诊业务场景,体现了健康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另外,信用就医对就诊人群中占比大的老年人群来说,更是非常友好。
期待医院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更多被医患认可的创新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将似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越来越普及。
【作者简介】
琚文胜,现任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管理学硕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管理学访问学者。
主持制定《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等。主持电子病历共享工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计划免疫管理信息系统、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等二十多项北京卫生行业重大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医学概论》《医院管理学——信息管理分册》编委,《医院电子病历数字签名实施指南》主编。
【回顾展望系列文章】
回顾展望 | 任连仲:给医疗信息化同行们提几点“乌托邦式”的建议
回顾展望 | 陈金雄:反思医院信息化大多“亚健康”的成因
回顾展望 | 薛万国:期待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更加关注业务创新
回顾展望 | 朱晨:医院信息人在寻常里持之以恒
回顾展望 | 2023:医疗信创“元年”
回顾展望 | 衡反修:2024年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六个趋势
手机扫码加我微信
咨询赠送神秘大礼
微信扫码进入互联网医院牌照
快速办理通道
手机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