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关于互联网医院的报道引发关注。报道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1.3万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建成互联网医院的仅有约1700家。且超九成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或浅尝辄止的“僵尸状态”。
虽然“互联网+医疗”是当下的热门概念,但真正的互联网医院的确是建成的少、建而不用的多。回想我们自身的就医经历,对这一现象也定会有所体会。我们可能经常在医院的公众号挂号、缴费、查报告,在互联网平台上买药,但自己或家人生了病,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会选择去医院线下就诊。
挂号、缴费、查报告的确是互联网医院所提供的重要服务之一,但互联网医院的业务范畴却远不止此类便民服务,它还包括慢性病和常见病的复诊、家庭医生的签约、远程会诊,以及医学咨询、远程教育等全链条的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不仅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就医服务,还可以依托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加强与基层医院的远程合作,助力分级诊疗的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的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凸显,无论是线上的核酸检测预约、在线问诊,还是相关医疗科普和咨询,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需求,缓解了线下的诊疗压力。可以说,问诊才是它的核心功能。
正是从这个预期出发,可以窥见“九成互联网医院建而不用”的原因。媒体报道,在某省,互联网医院复诊挂号费为6元,而在某第三方平台上,三甲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的一次15分钟电话问诊定价499元。在这样的定价对比下,医生的积极性无法被充分调动,不少互联网医院的闲置便不难理解了。
此外,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基本上都依靠实体医院自身来完成,有的甚至只是交给医院的信息部门,很难实现整体统筹,更不要提建立市场化的运营机制。然而“互联网+”却意味着更灵活、更市场化的运营和业务模式,若是无法做出创新和突破,只是简单的线上搬运,没有将互联网规律与医疗规律相结合,恐怕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站在患者的角度,同样有许多顾虑需要被看到。病例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将自己的详细病情和照片等资料传到互联网上,如何保障数据的安全?通过互联网就诊,支付费用如何通过医保报销?患者的就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更需要人性化的运营来引导和带动。
应该看到,近几年国家顶层设计不断发力,《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为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基本原则。进入落实和操作层面,无论是具体的诊疗和定价制度,跨部门跨地区的统筹,还是在监管和处罚机制建立上,要做的工作可能更多。这些堵点被打通,互联网医院的“医院”概念才能真正落地。(张永群)
手机扫码加我微信
咨询赠送神秘大礼
微信扫码进入互联网医院牌照
快速办理通道
手机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