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互联网+医院建设方案--015

一.1 医疗应急救治中心

构建新型的医疗急救网络,建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五大救治中心,实现以**医院为中心覆盖全市的新型医疗救治平台,并通过与区域平台、院前急救中心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强化患者信息共享、远程急救指导和院内急救准备的院前院内无缝对接,提高突发应急救治效能。

医院在卒中和胸痛救治中心建设经验基础上,把建设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扎实推进救治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多学科诊疗合作,积极筹建救治中心为什么要建设互联网医院,最终实现“五大中心”。实现院前急救—急诊急救—急诊手术—重症监护“四位一体”的现代急救模式。届时医院将建成高效的新型医疗急救网络,提高救治成功率,有效降低病死率,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更好地承担起医疗急救工作。

一.1.1 可穿戴设备

通过智能可穿戴硬件设备全面覆盖区域内慢病患者,自动采集数据,将用户监控数据由单点变成连续数据,患者随时随地测量,线上智能分析。

利用可穿戴设备获取患者心率与脉搏等数据,建立针对慢病患者心脏脉搏等功能指标的监测记录数据库,并结合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分析相关监测数据,并通过手机移动端应用推送相关数据给患者进行个人健康管理,通过提供持续的贴身健康监测服务,实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随时随地在线健康咨询服务。

一.1.2 家庭医生签约

依托我院优质医生团队资源,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推广使用统一的签约服务为什么要建设互联网医院,完善服务质量评价功能,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出诊等服务,切实改善居民签约服务感受。

结合我院的分级诊疗的整体规划,通过****社区、****社区为切入点,逐步向全市延展,通过重点科室与慢病管理,强化重点人群的签约服务,重大慢性病患者、居家养老等人群提供各类药事咨询、转诊等服务。

一.1 医疗质控综合管理平台

对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进行有效监管。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综合监管系统,利用智能化监管手段,对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网上诊疗行为等实行全程监管,确保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可靠。

整个平台在设计理念上强调“大质量”管理概念, 除关注临床业务医疗数据本身的质量外,也会涉与对病人医疗质量感知管理。

平台设计分三层底层侧重数据获得, 通过HIS、LIS、EMR等平台自动抽取等系统的质量数据, 比对医疗质量指标体系, 发时提醒干预, 方便管理部门事前、事中介入包括对医疗过程关键环节的监测、查询, 提取管理分析所需数据等, 从而避免事后才能介入调查的窘境。平台中间层侧重数据的抽取和规则运算, 为顶层数据展示提供支持, 中间层是整个平台的引擎, 能将繁复的数据按指标体系要求清洗、再计算、写入数据库。应用展现层通过对汇总的实时业务数据根据质控规则进行展现, 帮助互联网+医院做初步的辅助决策。

功能包括:

l 对医疗质控信息进行呈现;

l 系统对接患者360视图,让互联网+医院部门能够对相关信息实时了解。

l 患者的药占比、耗占比等关键业务管理类数据。

一.1 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依托现有医疗资源以与卒中和胸痛中心,构建急性心脑血管病大数据应用中心,能使ACCVD患者得到最优化治疗。实现ACCVD的早期筛查、院前与院内救治的无缝对接,从而缩短救治延迟时间,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日与降低住院费用,为ACCVD共防、共治、共救与共康的新型救治模式提供可推广应用的模板。

建立ACCVD救治的大数据中心,一方面实施区域协同救治模式,规X应用ACCVD救治的临床工作路径,同时加强公众宣教和基层医师培训工作,使得ACCVD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能够明显降低;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手段,建立急性心血脑血管病的临床大数据中心、知识库、临床决策支持体系,实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互联网线上查询、预警、建议、咨询、决策等服务功能,同时指导基层医师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

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中心,进行相关数据挖掘分析,通过专业的科研大数据分析模块与分析算法,为医生提供临床数据智能检索、数据自助提取、数据探查、数据分析处理等功能,实现一站式临床科研分析。实现跨科室、跨医院、跨地区临床数据科研分析和交流共享。满足临床科研,多中心科研与专科专病研究需求,让多源数据更便捷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