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互联网+医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背景与概念

号称移动互联的最后一座金矿,互联网+医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简单讲,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先看下面一张图:

互联网医院系统_有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医院清单_联网系统

互联网医院系统_联网系统_有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医院清单

通过上图可以大致看出,移动医疗大概从2013年开始新起,并在2015年迎来第一个爆发(这也是当年互联网+概念如日中天的时期)。2016年之后逐渐趋缓,而这与行业中2015年底到16年的大清洗有关。目前真正具备实力、有可持续模式的公司并不多(主要玩家可参考近期银川互联网医院公司名单),未来应该还会有一次洗牌,出现3~5个行业巨头。

然而,信息化手段与医疗的结合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事情,之前大多是“IT信息化与(B端)医院机构”的结合,这个行业发展其实已在10年以上,偏所谓的“院内系统”,如金蝶等HIS系统厂商;而目前讲的互联网医疗,大都是随着互联网+的大风大浪,更多利用【移动化】的手段提高医疗健康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连接人与医疗健康服务,偏“院外系统”。

这里面“院内”、“院外”系统互为补充,但业务模式,服务群体,发展理念有很大甚至截然相反的区别。

联网系统_互联网医院系统_有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医院清单

2. 互联网行业与医疗行业几个维度的对比

维度一:产品研发对比

互联网产品的研发讲究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快速积累用户,快速试错,及时反馈,即时调整;目前移动端的产品迭代周期也大都控制在1个月以内;研发阶段不断重复“假设->反馈->调整”,始终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不断循环;推广阶段又力求打破中间渠道,规模复制,爆点传播,直达核心用户,边际成本趋零;

联网系统_有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医院清单_互联网医院系统

而医药产品的研发,大都以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为原则,从【发现和甄别阶段】的科研立项、药物来源分析,到【临床前研究】的药学、药效、药理、毒理研究,再到【临床阶段】的Ⅰ、Ⅱ、Ⅲ期临床研究,再到【注册审批】直到上市,一般要长达10年以上的周期;研发过程中大量的样本、对比、试验、统计等等,推广时又经层层审批且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渠道环节才能到患者手中,中国300多万的医药代表恰恰全部集中在这个环节;

维度二:从业人员对比

以互联网产品经理为例,素质要求及评价体系大都以创造力属性作为标准,能牙利齿,也要满腹经纶,不迷信经验,保持开放性的快速学习;能撕逼也能跪舔,能坚持也能不断否定自己;对用户需求(人欲)有深刻理解;一个潜质不错的人成为入门产品经理一年足以;

联网系统_有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医院清单_互联网医院系统

而医疗行业里面的医生,有个词叫“医者仁心”,讲的是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是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医生的成长大都经过学校学习(5年)→医院实习(1年)→住院医师(5年)→主治医师(5年,已经11年)→副主任医师(5年)→主任医师(5年)互联网医院系统,而且在此漫长过程中要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晋升门槛;而反过来医生又是一个尊重经验积累,干得越久越吃香的职业。从业越久,临床经验越丰富,治疗效果和口碑越好。

维度三:从行业发展特点对比

互联网行业讲究去中心化。比如互联网门户时代的降低信息获取或者对接的成本,比如BAT时代,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打破信息不对称;比如互联网+时代的如滴滴打车,提高传统产业的运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有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医院清单_互联网医院系统_联网系统

而医疗行业却处处是个中心化结构,比如医院本身就是个庞大的垄断机构,对人才、药品器械、患者形成虹吸效应,每家医院又是个信息孤岛没有打通,举个栗子,很多大医院之间的检测结果都是互不相认的,因为各自有套自己的样本收集、运输、检测标准和生物环境。大医院运作效率低下,挂号、缴费、检查等待时间长且一般楼上楼下来来回回跑几趟;

总结

综上,互联网和医疗行业,快与慢互联网医院系统,动与静,变化与稳定,无论从产品、人才、行业特点均表现出来极大甚至截然相反的特点,而互联网和医疗现在又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行业,这两个行业做跨界融合,且不论周期多久,模式几何,成败与否,是不是一部激荡的冰与火之歌呢?

而面对变化和融合的行业,作为已在行业里或是准备致力于投入的个体来说,应该如何面对呢?积极拥抱还是谨慎观望?我想你也慢慢该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