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互联网医疗盘点②医生太忙,公立医院玩转网络有新招
2024-11-07

互联网医院_众安互联网医院_宾川县中医医院互联网医院

谈起互联网+医疗,你首先会想到什么?也许是看病挂号全变成了网上预约、也许是手机里常刷到的各类医学健康科普内容,也许是西安疫情中紧急启用的多家互联网医院……实际上,最近一起在大众视野中引起爆炸性关注的与互联网、医疗同时相关的事件是魏则西事件,发生在2016年。

仅隔5年,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行业生态和大众印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毫无疑问,互联网正在重塑医疗健康行业。

行业为什么改变?梳理其中影响要素,有疫情带来的深远影响,有互联网资本入局带来的高标准改造,有监管政策的助推与规范,更有医院、医生们对互联网的全面拥抱。

互联网和医疗,是两个禀性并不相投的领域,它们的融合,到底是医生先张开双臂,还是互联网先递出橄榄枝?都有,但不同的开局姿态铸造了不同的企业基因,多样的尝试切口也带来了各异的试错姿势。

在新冠疫情暴发两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现状如何?行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2021年,大家做出了怎样的创新尝试?2022年,行业将向何处去?南都健康联盟“互联网+医疗”课题组今起推出系列专题盘点,观察互联网+医疗行业在2021年的最新发展。

今日推出的专题第二篇,聚焦公立医院主导建设的互联网医院。由公立医院主导建设的互联网医院,在新冠疫情中大批量上线,发挥了重要的应急功能,在后续常态化运营中经历了接诊慢、效率低的初期试水时期后,找到了提质增效的精细化运营办法,但专业医师资源有限的问题在线上也无法回避。

怎样让互联网医院真正为医疗赋能,而不是变成政策助推下可有可无的摆设?有医院在积极探索路径:让互联网医院成为一个互联网工具平台,为本院医生个性化“定制”各类提高效率、管理病患的小工具,而不局限于将线下的问诊转移至线上。

除了公立医院的努力,有地方管理部门已在尝试通过线上途径打通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通道,进行更为精准的医疗资源统筹和医患匹配工作。

现状

公立医院线下诊疗量锐减 互联网医院持续上线

公立医院体系仍是我国医疗服务的核心供应方,但新冠疫情发生两年以来,线下医院诊疗量明显下降。

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的前11个月,全国医卫机构总诊疗人次比2019年下降了11.5%。

广东省的线下诊疗量也止住增长态势,大幅减少。2020年,广东全省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7.27亿人次)比2019年减少了18.5%,而在2019年,这个数字增长了5.5%。▼

众安互联网医院_互联网医院_宾川县中医医院互联网医院

线下诊疗的减少,伴随着互联网医院数量和线上诊疗的增加。2018年初,我国互联网医院只有100多家,三年之后的2021年初,我国已建成互联网医院超1100家,2021年上半年,又新增约500家,达到1600多家。

在广东,2021年底的互联网医院数量已经达到了251家,比2020年多了一倍。

各地的发展步伐并不一致。据《2021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至2020年底,我国已建互联网医院数量最多的10省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海南、四川、上海、宁夏、重庆、湖南,其中山东、广东、江苏已超过100家,其中近7成是由公立医院作为建设主力军。

2021年以来,公立医院仍在加速入场。除了广东互联网医院数量翻倍,北京作为最大的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地,在2021年正式批准了多家公立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如,协和医院互联网医院在3月通过审核,成为北京首家获批的互联网医院,5月,中日友好医院互联网医院也揭牌运行。

随着线下大型公立医院的迅速入局,公众对于公立医院的信任感与认知度都在提升。南都“互联网+医疗”课题组在2021年6月进行的互联网医院认知度与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在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医院中,受访者体验过最多、最满意的均为大型综合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有82.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会优先选择自已曾就诊过的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医院。▼

众安互联网医院_宾川县中医医院互联网医院_互联网医院

可以看出,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的用户与医院线下患者关联强,互联网医院功能被患者视为医院信息化服务的一部分。

无法化解的矛盾

医生精力有限,医疗资源在线上也稀缺

公众有需求,医院纷纷入局,但医疗服务的供应最终要落到医生身上,线上、线下只能依靠同一班人马,医疗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在线上也凸显了出来:医生精力有限,线上接诊只能在碎片时间进行,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接诊慢、接诊效率不高的问题,还有不少互联网医院出现“建而不用”的情况,成了专家口中的“僵尸医院”。

南都记者在2020年8月对当时广东省70多家互联网医院的体验测评显示,70多家医院中只有约一半能够成功完成咨询,成功咨询的案例中,能够在1小时内得到医生回应的只有不到一半。能够拿出全天时间在线上接诊的资深医生,一天最多接诊20个人左右,接诊效率只有普通门诊半天接诊的一半。

随着运营经验的增长、疫情形式的变化,公立医院对互联网医院的运营效率提升有了更多经验。据蛋壳研究院统计,约有55%的互联网医院采用碎片时间接诊,38%的医院与线下门诊同步排班,排班时间内医生专职接诊,还有5%的情况中,医院采用了折中的办法,线上门诊时间比线下普通门诊延长几个小时,即:延长至晚间 21:00 至 23:00左右,便于上班族上线看病,或者便于老年人在年轻人陪伴下就诊。

医院做出的制度性调配让医疗资源向线上转移了一部分,线上接诊效率也在各种技术、系统的完善下不断提升,但缓解不等于根治,在公立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对医生的激励机制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在最关键的收费方面,2021年,在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的趋势下,政策趋严,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收费调整空间在变窄,尽管不开处方的健康咨询服务还没有明确的价格限制,但不少医院为规避风险,把包括健康咨询、在线复诊在内的线上服务价格全部调整至与线下相同。而一次几元、十几元、二十几元的接诊费用无法吸引忙碌的医生主动上线接诊。敢于开出一百元以上问诊费用的只有极少数综合水平很高的医院、医生。

坚持与突破

医疗拥抱互联网 发挥互联网的工具属性

经过一两年的试水后,互联网医院的上述问题已暴露殆尽,2021年,越来越多的医院认识到,互联网医院的价值不在于把线下的诊疗搬到线上,而更多在于通过互联网对患者进行诊前和诊后服务:诊前有一定的分诊功能,诊后可以用互联网工具协助医生进行患者随访,同时,互联网接诊的数据积累有利于医生扩大个人影响力,进行一些科普、互动、个人品牌打造等创新性的工作。当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加医生的合理收入。

基于此,对诊前、诊后服务需求提供专业化工具和平台,成了互联网医院在完成“上线”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例如,广州中山一院打造的“掌上中山一院”APP,是集云诊室与线下诊疗的各类信息化工具于一体的APP,目前已有380多万的下载量,超过1500万人次使用,据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疫情紧张时APP使用量会有波动,但目前的运营已实现了常态化。

据介绍,目前该APP的优化主要围绕医生对全诊疗周期的闭环管理来作文章,围绕医生需求打造出各类互联网小工具,比如,在病人随访、掌握病人一手资料、提高诊疗效率等方面,在腹膜透析病人、一些特殊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的线上管理方面,擅长这个领域的医生有线上管理病人的需求,互联网医院就可以协助进行团队管理。

“互联网+医疗是个必然的趋势,我们绝对不会去抵触它,而在规划怎么把它变成我们医院的一个优势,对医院来说,不掌握互联网医院,就少了一种了解事物的方法,效率会低下,优势的服务能力也发挥不出来”,该负责人表示。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在身体力行地拥抱互联网,2021年下半年,该院试点打通门诊挂号端口与微信视频号,看视频时可以直接挂号,让科普视频的“流量”实现了精准的分诊、导流,也让患者和医生能够更加精准地匹配。

“值得指出的是,互联网医院并不是简单地把医疗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对包括医生和患者在内的用户行为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近年来一直关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他在多个场合强调这个观点。

坚持与突破

信息互联互通已启动 避免重复建设是要点

在“工具”属性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信息共享、产品标准化的公共平台,2021年,越来越多医疗机构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医院间信息共享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例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2021年推出了云胶片电子报告系统,并向患者开通了分享授权功能,患者在该医院检查拍了片子,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影像报告,并且能够把它通过微信分享给别的医生去看,这样一个报告分享功能,方便了患者持电子报告咨询其他专家。

但显然,信息互联互通的问题不是一两家医院可以解决的,它更需要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推动。

拥有200多家互联网医院的广东,在2021年开始探索本地医疗资源的线上集成服务,开发出“粤健通”小程序,集纳了省内部分互联网医院的入口通道,同时也在打造一个更全面的广东健康医疗服务线上平台。

“粤健通”小程序在2021年5月紧急面世,当时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新冠疫苗接种的预约渠道之一,至年底,小程序已积累了1300万注册用户,并纳入了预约挂号、打疫苗、查核酸、母子保健等 22 项服务。

上海也有好的尝试。2019年,上海成立了市级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总平台,一个小程序可以直通38家医院的互联网医院,这38家医院还可以实现部分医学检验报告和医院影像检查报告与图像的互联互通互认;2021年6月,上海更进一步,制定了《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选择11家试点市级医疗机构和4个试点区卫生健康委,在精准预约、智能预问诊、互联互通互认、医疗付费“一件事”、电子病历卡与电子出院小结、线上申请核酸检测及疫苗接种、智慧急救等七大应用场景中自上而下地推动医疗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服务集纳、信息共享的脚步已迈开,但要真正做到区域内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协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在各省设置互联网医院省级监管平台的模式已普及,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已在全国范围内开通运行,这为今后真正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打下了制度基础、信息基础。

在各个医院都在积极建设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的时刻,管理部门应积极做好“导航员”,自上而下制定标准、互通信息、统筹推进,避免重复建设,提供集纳推广服务。

正如陈秋霖所说,“公立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要避免重复建设导致公共资源浪费,这也是倒逼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的一次重要机遇”。

出品:南都健康联盟“互联网+医疗”课题组

统筹:尹来 王道斌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制图:林泳希


免费试用
微信咨询

手机扫码加我微信

咨询赠送神秘大礼

牌照办理

微信扫码进入互联网医院牌照

快速办理通道

关注我们

手机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动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