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智慧医疗:医生信息化需求雏形初现,在线医疗消费模式值得关注

▌行业新变化:需求侧改革深化,医生信息化需求雏形初现

需求侧改革深化:医生为核心的信息化需求悄然而至

医疗信息化的传统定位来看,2B端的服务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医院与公共卫生的管理系统和各项业务功能系统中,对医院、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流程化管理,实现特定的业务功能,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信息化的分类主要包括医院信息化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广义的医疗信息化,还包括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云医疗、医保信息化、药品流通信息化等其他产业链延伸,其出发点是以医院管理出发为核心。

互联网医疗,基于在线医疗问诊出现的新服务方式,综合了传统互联网医疗与移动医疗的服务接口,包括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从信息化的服务核心看,受用者是以患者出发为核心,但考虑到供给侧医生资源的绝对稀缺性,互联网医疗新应用的建设核心是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的医生资源,使得服务上线能够更高效。

从具体的消费数据看,参考易观的《移动问诊白皮书2018》的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在线医生人数同比2006提升了1.64倍至256万人,而同期诊疗人次次数提升了3.24倍,至79.3亿人次,医疗资源的稀缺性越发明确。

而对于在线医疗,根据白皮书数据,我们能够清晰看到,2016年开始,在线平台的付费意愿就开始全面提升,在2016年年初,全平台的付费人次比仅为14.41%,而至2017年,付费人次比已经提升至67.40%,整体提升达367%。

随着互联网医疗在线下院内场景和线上院外场景的积累,医疗大数据的产生成为必然。

我们认为,医疗大数据主要由医院临床数据、公共卫生数据和移动医疗健康数据三大部分组成。

而其具体应用主要有两个大方向:一是公共卫生服务方向;二是商业应用方向。

公共卫生服务方向主要是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疾病预测。商业应用方向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的比较、临床决策支持和远程病人监控;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实现风险控制、识别欺诈和基于医疗质量评估;也可帮助制药企业实现个性化。

医疗信息化服务商发展新阶段:向综合建设+服务商迈进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提升医院管理效率为目的的医院信息化、以提高医疗过程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临床管理信息化和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区域信息化。

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完成了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基础HIS系统与部分CIS系统的建设,中小型医疗机构在近年来也逐步提升了HIS系统的普及率,目前正处于由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向以临床管理信息化(CIS)为中心的一体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过渡。

医院信息化以HIS系统和电子病历(CIS系统)为核心,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医院管理信息和医院临床信息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共享,实现管理流程高效化、病人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服务数字化等。

无论是HIS还是CIS服务,其本质均还是以医院为核心的服务商,因此随着服务一体化的升级,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将逐步一致。

根据计世资讯的统计的分析,2010-2017年,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逐年递增,且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的较高水平。

2017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457亿元,同比增长20.00%;随着近来我国医疗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政策的推动,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90亿元左右。

尽管我国医疗信息化投入增长较快,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2008-2015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投入规模占卫生机构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由0.49%升至0.79%,但是与发达国家3%-5%的占比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再看看中国传统医疗信息化细分领域市场规模变化智慧医疗如何收费运营,HIS增速一般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9.4%,医院核心管理系统、电子病历、集成平台临床数据仓库、分级诊疗系统增长较为迅速,实现20%以上的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三级医院基本达到HIS全覆盖,而二级及以下也基本达到80%覆盖,大中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心已逐步由HIS转至以病人和临床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将对PAC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疗的搭建和应用进行重点投资,中小型医院也将逐渐启动CIS部署。

从具体的行业需求产品或者服务形态看,我们判断随着院内基础信息化成熟度不断提升,在医疗信息化IT支出中,硬件占比将会逐步减小,软件与服务的占比将会持续提升,整个服务业务毛利有望持续提升,且医院IT、区域卫生IT均遵从这一趋势。

不过,从绝对数量看,硬件收入的结构性占比,中期依旧高于65%。

▌行业新竞争模式:纵向行业深入理解,横向巨头背书探索新边界

纵向深化产品矩阵,深耕院内全场景服务

对于医疗行业信息化服务,我们认为行业的进入壁垒高,区域性特征显著。

首先,由于需求侧现阶段仍以硬件采购为主要交付形态,且软件应用的行业理解迭代专业性很高,因此存在较高的竞争门槛,因此可持续竞争公司必须具备资金+人才+信息化服务等综合实力。行业具备明确的竞争进入壁垒。

而从区域性上看,根据IDC的统计,以东软集团、东华软件、卫宁健康、万达信息等主要医疗信息化厂商所占市场份额超过40%,目前已初步形成第一梯队,具有一定品牌效应。

行业对上下游的溢价能力均不强,多以区域型企业为主,未完全形成全国性企业。

竞争的核心主要集中在抢占更多的客户,占领更多区域。对比行业内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智慧医疗如何收费运营,可以发现大多数医疗信息化公司在医院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及医保控费领域都有较为完善的产品和较为稳定的区域客户群,并根据自身优势涉足了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院以及大健康等领域,整体上对医疗信息化传统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

而对于创新业务的整体表现看(AI+大数据直接应用),目前还没有上市公司直接形成明确的商业模式与规模盈利表现。

我们认为,对于创新业务的可比优势,主要从公司产品覆盖区域和服务人群来看潜在的变现空间。

覆盖区域指标创业软件、易联众具备一定的区域优势,万达信息在部分城市具备明确覆盖优势,而卫宁健康在中大型医院覆盖区域广阔,具备医院链接竞争优势。横向联手云商巨头,聚合通用产业链服务优势

进入2018年以后,在政策端明确三医联动、打通医保异地支付与放开互联网售药的政策预期下,A股医疗信息化行业迎来了全面的横向竞争格局升级,阿里系与腾讯系的公司均在二级市场直接参股专业医疗信息化服务商,全面升级行业的“军备竞赛”。

而同期在H股,全新的医疗信息化服务机构(平安好医生)也登陆资本市场,而阿里健康也完成了自身的重大资产重组,将健康服务电商业务全面注入上市公司。对于云商巨头直接参与行业竞争的原因,我们认为医疗数据全面上线的预期是最重要的推动原因。

结合2018年的政策工作报告与卫健委的工作计划,医保支付、脱敏病历(非临床)与部分医疗服务购买数据在2018-2019年存在明确的上线预期。

而从数据上线的实现方式看,不同于2015年的“医疗互联网+”,本轮医改下具体执行者的责任与已有案例均明确可见—医保支付数据主要由医疗保障局的推动,具体执行单位应该是地方医疗保障局与医院联合执行,变现方式大概率是政府采购服务(福建+广东部分城市已开始试点);

而脱敏病历数据的上线主要在医院和互联网巨头做联合试点,变现发展重点目前看主要在于政府与第三方商业平台的合作,目前看医疗信息化专业公司均在布局,其中有望落地的医改先行者福建省有望在2018年实现控费商业化进展(商业合同已经签署并公布)。

另外,对于云商巨头加速牵手专业医疗信息化服务商的原因和协同发展因素看,一方面,医疗信息化服务商通过HIS接口,使得掌握了给医院升级移动支付和线上结算的卡位优势,因此对于移动支付巨头,HIS服务商的卡位优势是其能获得巨头云商资本注入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对于区域医疗平台服务商,在获得平台的运营权基础下,其对于在线医疗数据、医保数据与健康档案数据的商业变现运营权是云商或者电商巨头关注的另一大原因,在医药电商加速发展的预期下,大型电商十分看中平台运营商业的数据获取卡位优势。

获得本文完整报告及更多行业报告,请至乐晴智库网站:

而从目前市场的合作案例看,HIS 接口的价值获得支付巨头的明确认可,A 股的东华软 件和卫宁健康分别获得了腾讯与阿里的资本投入。

而对于区域医疗平台,目前看,港股的阿 里健康在积极地凭借自身的平台优势,在打造全新的平台服务模式,我们判断,未来 A 股拥 有区域医疗平台数据运营权的公司将有望获得电商巨头明确的合作预期。

▌新催化热点与业务方向:医疗互联网+政策持续催化,在线医疗消费模式值得关注

行业痛点明显,聚焦医疗线上消费制度突破

医疗行业的痛点明显。虽然医疗健康产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医疗体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仍让我们难以忽视:

(1)就医院而言,三甲等大医院病患集中,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而非三甲医院缺乏优秀医生资源,缺少病患资源,医疗资源存在浪费,运行效率不高,这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水平及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

(2)就医生而言,低年资医生工作量大,而收入低;高年资医生病患不匹配,缺少匹配的疑难杂症病患。

(3)就用户而言,看病难、看病贵和用户体验差是突出痛点,过高的医疗支出正在影响着家庭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种种原因导致医患矛盾越来越严重等等。医疗行业的痛点,为医疗信息化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医疗信息化企业可以结合医改、药改,通过分级诊疗、远程医疗、预约诊疗、简历临床信息系统(CIS)、医保智能审核结算系统、大数据+医疗等产品,缓解医疗领域的痛点,而这也为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细数近年来我国医疗改革中关于医疗信息化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政策关注的重点从最初的以医院为中心的医院数字化建设,逐步向以病人临床为中心的CIS系统建设和区域信息化建设过渡,而最近两年医疗大数据和互联网医疗成为国家医疗改革的重点和大力发展的方向。

而聚焦本轮的“互联网+”建设与“区域平台”建设具体政策指导方向,“健康中国2030”战略定位起始于2016年,自上而下看,“医疗互联网+”的配套落实文件便不断落地。

为促进和规范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明确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建设要求,国家研究制定了《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

针对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着眼未来5-10年全国医院信息化应用发展要求,针对二级医院、三级乙等医院和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业务、医院管理等工作,覆盖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业务和建设要求,从软硬件建设、安全保障、新兴技术应用等方面严格规范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这将为医院内部信息化市场的稳步扩大带来持续驱动力。

2016年我国三级医院基本达到HIS全覆盖,而二级及以下也基本达到80%覆盖,大中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心已逐步由HIS转至以病人和临床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将对PAC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疗的搭建和应用进行重点投资,中小型医院也将逐渐启动CIS部署。

院内信息化建设聚焦医联体,院外信息化建设关注线上消费模式

传统HIS市场趋于稳定。医疗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成HIS、EMR、PACS等信息系统,主要集中于结算收费的医疗软件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多数公司都能提供HIS类产品和服务。

医院临床信息系统(CIS)建设将向更细化的方向演进,以病人管理为核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将成为市场的热点。

在分级诊疗的推动下,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线医疗信息化建设将迎来建设高峰。

大医院有面向基层的动力,通过对核心诊疗流程的管控来支持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新兴医疗模式,保证融合院内外的医疗流程,合力提升诊疗水平并保障医疗质量。

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未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将会处于高速增长期。

具体而言,我们判断在线医疗信息化建设从2C方式看主要分为移动互联和传统互联两个维度。

而不同于一般行业,由于医疗资源的稀缺,因此供给侧对于流量的主导远胜于一般的平台(如搜索和社交等),因此头部的顶级医院和区域医疗平台有望同时主导移动互联和传统互联平台的建设与并拥有数据与流量的支配权;而移动互联巨头长期看,其竞争优势将主要集中在非头部医院等,并拥有流量和数据的商业变现权。

而具体到在线建设阶段的变现空间与具体的受益群体,主要分为传统信息化企业和巨头云商,我们判断传统医疗信息化服务商将主要受益于头部医疗机构与中大型区域医疗在线平台的建设项目,且收入方式将逐步向SaaS化进展;而对于非头部医疗机构,传统信息化企业的SaaS化在线服务可能将会结合云商巨头的IaaS联合推广,但收费水平整体较低,但数据变现可能较大。

而对于云商巨头,在面对头部医疗机构,将主要受益于提供的潜在IaaS层支持和支付接口服务;对于非头部医疗机构,巨头云商的主要受益方式将来自于IaaS层的收入与潜在数据运营,我们判断这部分的数据运营收入占比应该高于传统信息化服务商。

对于医院的在线入口实际案例看,我们以北京和上海头部医院为例,如协和医院和仁济医院,其传统互联和移动互联的信息化承接方均是第三方定制化服务机构或者医院自主开发;而从区域平台的案例来看,我们以上海市或者中山市的市平台为例,传统互联+移动互联入口以PPP方式承包给专业化医疗信息化服务商。

我们认为,在头部医疗机构的线上建设项目,专业化信息化服务机构的竞争优势有助于公司获得这部分增量业务。

而对于这部分增量业务的潜在空间,在不考虑数据运营的创新商业模式下,仅就医院的信息化项目而言,我们判断行业的整体空间超过23亿元,其中,头部医院机构的线上建设年化空间接近3亿元,而非头部市场空间接近2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变现的巨大空间可能主要集中于非头部医院。

对于数据变现,首先最明确受益的企业应当是巨头云商。而关键的受益前提是获得数据接口平台的运营权。

短期看,我们判断医药电商是最为明确的变现方向,其中,阿里健康、京东、平安好医生等平台的变现方式基本一致,盈利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或者流量成本。但变现核心本质来自于电商的三方佣金贡献或者自营收入贡献。

中长期看,随着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数据的全面上线,患者在病前诊断和重复问诊的就医模式将出现明确的数据服务可能,从而产生潜在的数据变现可能。

我们认为,在以大型医院为核心,医联体为主要分流渠道的基础上,医疗大数据将在2019-2020年出现明确的商业变现落地可能,而未来医疗数据公司的主要服务将仍是是医疗机构,其次是政府和社保机构、医生等。(中信证券:张若海 )

更多行业报告下载:

每日深度行业阅读,欢迎关注@乐晴智库